|
志愿填报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5-11 阅读:10657次 【字体:大
中 小】 |
科学设计志愿的流程: 选择志愿的原则 量身打造是前提 符合个人志向和兴趣 把准第一志愿 第二志愿要稳妥 梯度要合理 慎填“服从分配” 全面衡量自己实力 竞争实力有几分 越过那条录取分数线 省内考生中的排对区位 身体状况 能力 兴趣特长与职业取向 自我认知测试 家庭经济条件 需要掌握的资讯 政策规定 本省招生形势 拟选高校的录取分级录取规则 就读中学近3年录取率 招生院校概况 拟报专业的基本知识 选择志愿的程式 志愿填报思路 挑学校 选专业 学校、专业哪个优先因人而异 选择志愿要理性 就业有冷暖 适合的就是好的 专业有冷热无好坏 不要画地为牢 防止相互“拚杀” 志愿不当会落榜 填报志愿技巧 考前考后填志愿各有利弊 估考分报志愿特别技巧 凭成绩报志愿的特别技巧 利用好一切机会提高成功率 选报志愿的误区 盲目攀比、从众选报过高 将志愿选择等同于职业选择选报过专 高分考生一定能录取到好学校 单纯以收费高低判定专业好坏 拥有了资料就可以填好志愿 对学校专业不了解或心存偏见 填“服从分配”会吃亏 过分依赖长辈甚至有父母包办 家长、老师在填报志愿中的作用
填报高考志愿技巧 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志愿填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考生能否考上满意的大学和专业,志愿起决定作用,因此,每个考生都必须十分重视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影响志愿的变数很多,确定具体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及他们的顺序确实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但是,填报志愿也“有章可循”。 一、要了解有关信息 想要志愿填报得科学、合理,就要知己知彼。知己,指自己有多强的竞争力,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目标;知彼,就是要了解掌握必要的高考资讯。 1.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多渠道了解高校招生的有关政策,使自己的兴趣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给自己在学业和今后的就业上定位。 2.了解有关省市区招生录取的政策 国家发布的有关招生、考试、录取等政策的规定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依据,是省级招办、高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准则。所有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对此应有足够的了解,特别要关注当年招生政策有何新的变化。如填报志愿的时间;各省市区的录取步骤是按高分到低分顺序(志愿优先),还是按志愿顺序(分数优先);各省市区可以享受优惠加分待遇的情况;特殊学校(如军校、警校)的录取办法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各高校具体的招生办法 考生档案被投到高校后,高校是按什么原则将考生安排到各个专业的,安排到各个专业时优惠加分是否还能享受,考生也应了解清楚。各高校的录取方式均可在各高校网上和高校宣传材料中了解到。 二、科学、合理的选择学校和专业 考生在选择学校之前,首先要对可供选择学校的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将候选学校清单按不同录取批次及历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分别排序,再根据自己的定位,从中选择院校。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首先要对自己所在的中学定位,分析自己所在中学在以往的高考中的录取率、进本科和重点大学的人数和比例,然后再估计自己在中学里所处的位置。通过排序和定位,从而较准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能进哪类高校。在填报同批次的志愿院校时,要注意各个志愿间的梯度,也就是一、二志愿的录取分数差。因为目前大部分高校招生的方式是将第一志愿填报该校的考生按规定比例(如1∶1.2)进行筛选、录取,如果第一志愿不足,再依次组织第二、第三志愿调配的考生档案,这就是说在同一批次有上百所学校同时录取,如果第一志愿落选当考生档案转给其他学校时,其他学校有可能第一志愿已经录取满额。如何能让在第一志愿落选的考生被第二志愿录取?这就要看他第二志愿填得是否合理,也就是有没有合理的梯度。 选择专业是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应该明确,专业是没有好坏之分的,选择专业时,除考虑成绩外,考生应与自己的性格特征、气质倾向及爱好特长相结合。表现出对人的志向的,可以考虑营销、教育、医疗、法律、新闻、咨询等专业;表现出对物的志向的,可以考虑生产及工艺技术、机械装置、金融、房地产等专业;表现出自我个性的,不妨在文艺、经营管理、设计、翻译、编辑等专业中选择。 三、填报志愿时要注意的问题 1.是选择“冷门专业”还是选择“热门专业”。其实热与冷是相对的,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导致就业形势不断变化,专业在不断顺应市场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需要我们加以仔细分析。其次,冷与热的相对还反映在许多热门专业是建立在冷专业基础之上的,学好这些冷门专业转入热门专业是非常容易的,考生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认识、选择专业,可以考虑选择既是自己喜欢,又是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所谓冷门专业。 2.是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这确实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这里综合了业内专家的意见供考生们参考。(1)一边是名牌大学冷门专业,一边是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和家长难以取舍。面对这种情况时,应毫不忧郁的选择名牌大学。因为一个学校的氛围、教学质量、校风、学风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2)高分考生名校优先。但高分考生也不要一窝蜂奔向清华、北大及其热门专业,应该综合个人兴趣、志向和特长选择专业,慎重报好第一志愿。此外,这些考生还应适当考虑其他名校的有特色的专业。 (3)次高分考生,特色专业优先。这类考生若填报北大、清华,感觉希望不大,报考其他院校又心有不甘。为了稳妥起见,该分数段的考生应多考虑其他院校的特色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首选。 (4)中等成绩考生,哪个优先可随意。这一分数段的考生数量多,容易形成志愿扎堆的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每个志愿的各专业之间要有合理的梯度,同时不能放弃第二、三志愿,三个志愿之间的层次要分开,避免一旦落选直接掉入下一批次录取。 (5)一般成绩考生,专业优先。只要科学、合理填报志愿,应该能够被本科院校录取。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实力、声望并无太大差别,而专业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考生今后的就业,考研等问题。 (6)低分考生,保上学。这类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注意确保有学可上。选择专业时要尽可能的考虑那些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这将有利于今后就业。但不要放弃填报本科志愿,因为录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本科院校个别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较少适当降分录取的情况,以免错过机会。 3.不要填报自己身体条件受限的专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仔细了解国家体检标准和各高校的有关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高校录取分数大小年的问题。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大小年是指高校在某省这一年录取时分数比较高,下一年录取时分数下降,彼此重复。考生在参考各高校分数线时,应注意不能只参考上一年的情况,而是参考几年的情况,这样才比较准确。 5.是选择本省高校还是选择外省高校。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志向,家庭、经济状况,高校录取分数线等诸因素综合考虑,以求得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6.高考成绩中相关科目的分数。有的考生高考总分虽然已经达到某省(区市)的规定或某院校的录取线,然而由于报考专业的相关科目分数偏低,往往不能被录取,所以考生在选报专业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相关科目的成绩。比如外语类院校,就往往会提出英语单科成绩要求,医学类院校会提出化学单科成绩要求,考生一定要处理好这一关系。 7.招多招少的关系。招生人数多少与录取机会的大小是紧密相关的,对考生考分高低要求也不一样,应采用彼此兼顾的原则处理好两者关系。当然,因招生人数少,考生不敢报考,而导致录取机会反而增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考生和家长要正确分析这种情况。 8.批次与批次之间的关系。高校招生是分批次安排录取的。考生在填报高考升学志愿时,每一个批次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弄清楚,一般情况下,前一批次的志愿不会影响后一个批次志愿的录取。不同省(区市)或同一个省(区市)不同的年度,其录取批次不一定是相同的。一般而言,提前批次或称零批次的院校一般是军事、武警、公安、部属师范院校和有特殊要求的院校;第一批是重点批,有的省(区市)也简称本一,这个批次是重点院校和“211工程”院校,以及个别经批准参加本批次录取的院校;第二批是一般本科院校,有的省(区市)简称本二,主要安排一般本科院校录取;第三批是专科批。当然,还有些省(区市)将批次分得更细。考生及家长一定要弄清楚自己选择的院校安排在哪个批次录取,千万不要错填批次。 9.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指某一具体高等院校校址所在地的省(区市)。地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大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众多,录取分数高,竞争激烈,即使是一些历史不长、教学科研水平一般的院校也是门庭若市。而地处“新西兰”(新疆、西安、兰州)、云贵川、东三省等西北、西南、东北“两北一南”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甚至生源不足。在我国“两北一南”地区,集中了大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像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些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都排在全国高校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在报志愿时,如果只盯住大都市的高校,可选择的余地则相对有限,若把目光向西北、西南、东北扩展,便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10.选择服从还是不服从。如果考生已发挥了自己的考试水平,分数线达到好的批次,应该填写服从,以增加录取的机会。当然填报时考生应考虑自己的兴趣、志向,且不可勉强填报,可以有条件的选择服从。 最后要说的是:填报志愿有风险,填报前应认真思量,填报以后就不要后悔,更不必患得患失。不管录取在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只要你努力了,成功一定会向你招手。
理解高校录取的规则
每年高考,总有一部分考生因为填报志愿不当而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细究下去,有相当比例的人是由于对录取规则不了解才致如此,所以,考生有必要对教育部和各招生院校的录取规则有全面了解。教育部每年都发布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强调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其中对招生章程及录取的规定详列于后。
招生录取的规定流程
一、 关于高校招生章程的规定 二、 关于录取的规定 三、 关于自主招生录取 四、 有关违规的处理 五、 录取流程 六、 网上录取程序 七、 关注高校招生规则中关键条款 八、阅读理解各高校录取规则提示 |
|
|
|